还是那只被描绘成致富神话的海狸鼠,还是那种自称没有任何风险、投资回报率高达300%的“借种饲养、退种还钱、定量收购”的经营模式,受骗的还是那些急切期盼致富门路的淳朴的农民……。不同的是,这一回受骗的人更多了——河北省海狸鼠研究会4年来共在全国放种鼠39.2万对,收取押金和管理费1.3亿多元,其中只退还了2867万多元。也就是说,饲养海狸鼠让农民损失了1个多亿!


    我们暂且不说骗子们的骗术有多高明;也暂且不论农民的法律意识、风险防范意识在迫切的致富渴望面前,显得多么脆弱;我们要说的是,海狸鼠的骗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所披露,为何至今还会有农民上当受骗?而且是那么大范围的上当受骗?!


    不管骗子们编织的神话有多美妙,一个事实是再清楚不过的,那就是,海狸鼠鼠肉、鼠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都不大,在深加工没有广泛开展的情况下,其养殖价值并不高。因此,所谓100元回收一对种鼠的承诺,从一开始就是无法兑现的谎言。


    可以想见,这么简单的道理,如果在举债养鼠之前能够获知一二,人们肯定不会这么轻易上当。可惜,信息不畅这条农民发家致富的“软肋”,让骗术屡屡得逞。


    经济生活中的“海狸鼠”还有很多,大到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偷税漏税、骗汇、逃废债务、制假贩假,小到企业间的不守信用,当然还有证券市场上种种诱人的陷阱。除去冒险犯难可带来暴利;除去事后查处不力,难以对存有侥幸心理的人起到威慑作用外,信息不对称、缺乏中介机构的监督,也是骗子们肆意横行的原因之一。


    改变目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,仅靠改变政府职能,加大有关部门的信息披露力度,是远远不够的。毕竟,担负着多元目标的政府精力有限,无法事必躬亲,也很难做到有效的事前、事中监督。因此,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,大力发展中介机构,发布信息,接受查询,实施监督……,才能让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。


    我们有众多的科研院所,有便捷的信息查询渠道,应该说,找到真实有用的信息,对中介机构来说并非难事,难的是如何确保信息的质量。这些年,不少的骗局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:有些中介机构不但没有助农帮农,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沦为弄虚作假者的帮凶。因此,欲杜绝“海狸鼠现象”再度发生,前提是中介机构必须成为保证信息真实的“法官”,做到这一点,单靠行业自律恐怕不够,必须建立起一套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、风险共担的机制,尤其是要加大对虚假信息提供者的处罚力度,让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民事、刑事责任,才能既调动中介机构的积极性,促使他们提供更丰富的信息,又让其时刻不忘头上带的“紧箍咒”,对信息进行负责任的筛选。

点击获取更多关于“海狸鼠骗局:海狸鼠恶炒种源 为啥还能骗人?”的文章
上一页 返 回 下一页